-
内蒙古乌兰察布地区是中国内蒙古自治区的一个地级市,这里居住着汉族、蒙古族等多个民族。以下是对乌兰察布人的一些看法:
1. "多元文化融合":乌兰察布地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这里的人们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融合。这种多元文化的共存使得乌兰察布人具有开放、包容的性格特点。
2. "勤劳朴实":乌兰察布人勤劳朴实,他们以务农、放牧、手工业等传统方式为生。这种勤劳精神使得乌兰察布地区在经济发展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3. "热情好客":乌兰察布人热情好客,待人真诚。在接待客人时,他们会拿出最好的食物和酒水,表现出极高的热情。
4. "民族特色":乌兰察布地区是蒙古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因此乌兰察布人在服饰、饮食、节日等方面都保留着浓厚的民族特色。
5. "发展潜力":近年来,乌兰察布地区在基础设施、产业布局、旅游开发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这为乌兰察布人的未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总之,乌兰察布人是一个勤劳、朴实、热情、好客、具有民族特色的群体。他们为乌兰察布地区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当然,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不能一概而论。在了解乌兰察布人时举报 -
其实就一个字,穷,而且是穷怕了。笑贫不笑娼的道理都懂,而作为内蒙最穷的地方,为了活下去,你能怎么办?全内蒙的贫困人口有一半都在乌盟,占到46.7%,这是前年官方统计的,也就是2018年。你能想象的到吗?
更不要说八九十年代,那更是如此,这主要取决于乌盟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这里的土地只适合种植土豆,燕麦等抗旱能力强的农作物,而那个时候都是农民自产自销,基本就是靠天吃饭,再加上十年九旱,一年只刮一次风,一次刮一年的天气,活着比什么都重要。
而离乌盟最近的呼市,包头,大同,二连,张家口等相对富裕地区就成了,穷人活下去的目标,没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到了年末的时候,为了能熬过这个冬天,只能飞檐走壁,溜门撬锁。
我记得小时候家家都是平房,各家都有个小平房,到了冬天就把吃的喝的放在里面,而有的家有菜窖的就不会太担心。只有小房的,每年冬天基本都会被光顾,我记得我们家每年都会被偷一会。
乌盟还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在铁路上班的看不起本地人,本地人骂铁路人“铁格笙”意思就是小气抠门,基本不会互相来往。因为当时铁路上班的都是外地人迁来的,各个地方的都有,当时的铁路系统自成一派,医院,派出所,房建段,水电段等等,基本铁路和地方就是并行的两个社会,在一个城市却又不相容。
随着时间发展,人们也开始慢慢相容,于是铁路也成了人们眼里的香摸摸,而乌盟的集宁作为交通枢纽,各种货物运输都会停靠在这里,“铁道游击队”这是当时对偷窃铁路物资的人们的一种称呼。而且这些人大部分都是铁路职工家属,还都是上了岁数或退休的老人,再加上孩子们也都是铁路职工,可想而知?我记得最夸张的一次,一个停靠集宁南站的火车,停靠时间是十五分钟,十五分钟后,三节车皮的西瓜全部被搬空,其他物品不详。这战斗力真不是盖的。
这就是那几年乌盟人的缩影,穷,为了能有口饭吃,其中也有不少害群之马就是为了偷而偷,哪里都有坏人,不能以偏概全。这几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这种偷盗现象也越来越少,谁不是没办法才这样啊。如果还不理解,你们去村里看看,还有好多在土坯房里住着的人,看看他们的生活就会明白了。这也是中央致力于脱贫攻坚的决心所在。所以我们不要地域黑,哪里都是好人多。
不管小心求证,只管大胆胡说,我是爱胡说历史的小毛驴,土生土长的集宁人。
举报 -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