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公安局开展“传承红色基因、筑牢忠诚警魂”主题党日活动

乌兰察布 更新于:2025-09-02 14:31
  • 上进的原野T1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深化党史学习教育与法治建设融合实践,近日,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公安局法制大队党支部组织党员民辅警赴四子王旗库伦图镇高台行政村斧楞山红色教育基地开展“传承红色基因、筑牢忠诚警魂”主题党日活动,通过沉浸式学习传承红色基因,凝聚执法为民力量。

    斧楞山位于内蒙古中部的大青山北麓,属于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库伦图镇高台行政村白音不浪自然村的一座山峰。该山之所以得名“斧楞山”,源于其独特的山形地貌,山顶悬崖峭壁,突兀凌空,宛如巨大的斧刃直插云霄,实乃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令人叹为观止。周边牧场辽阔水草丰美,很早以前就有游牧民族在此繁衍生息。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沉寂了亿万年的斧楞山岩洞为抗战派上了大用场,成为了大青山抗战的重要军需基地。

    1938年5月14日,毛泽东作出《关于沿大青山脉建立游击根据地的指示》,中共中央决定开辟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由八路军120师358旅715团、战地动员委员会所属游击第4支队(由太原成成中学师生组成)和师部骑兵连组建大青山支队,358旅政委李井泉任大青山支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李井泉与参谋长姚喆、715团团长王尚荣、政治部主任彭德大率领大青山支队,于当年9月初挺进到绥远,1营在绥南,2营在绥中,3营在绥西(呼和浩特以西至石拐)一带开展游击战,建立了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

    在那烽火连天的岁月,715团团长王尚荣带领队伍驻扎在银贡山,把非常重要的军需物资放在了斧楞山的岩洞里,因此这里就成为了大青山支队绥中抗日根据地主要军需基地。当时715团干部战士还在岩洞周围修建了数间茅庵草屋,以供军需处官兵管理仓库、办公使用。 715团的大部分军需物资,诸如枪支弹药、军装被服、医药粮食等等,均在这里加工存储,以及分发转运,及时供应各作战部队。同时,从当地征集来的军马和需要休整的战马也在这里放牧调养。斧楞山在那个民族危亡战火纷飞的时代,留下了它那不可磨灭的印迹。

    715团作为大青山支队核心力量通过系列战斗巩固了根据地,切断了日军“以战养战”的企图,保障了陕甘宁边区北部的安全。

    在抗日战争的腥风血雨中,在挽救中华民族危亡的日子里,斧楞山岩洞作为“715团后勤军需处”,为保证大青山支队作战的物资供应,为大量消灭日寇和伪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74年,白音不浪村民在斧楞山岩洞中发现驳壳枪一支和印章一枚,红色印油和长条形印章在铁盒内存放,印章上面刻有“七一五团后勤军需处”字样。这两件文物和当地流传的八路军抗战故事,都印证了斧楞山岩洞就是715团后勤军需处所在地。

    活动当天,党员民警们身着整齐警服,在参观过程中,了解基地承载的革命历史、奋斗历程以及取得的伟大成就。让党员们身临其境感受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战争年代坚定的理想信念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深刻领悟伟大建党精神的实践伟力。

    在基地广场鲜红党旗下,支部书记带领全队党员举起右拳重温入党誓词,铿锵誓言回荡在红色热土上。随后开展的"红色法治精神与当代执法"专题研讨中,党员们结合法制审核、执法监督等本职工作,围绕"如何让红色执法理念融入现代法治实践"展开热烈讨论。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从1945年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到今天,80年过去了,斧楞山岩洞依然静卧在那里。但是,为抗战事业抛头颅洒热血赴汤蹈火先烈们,人民不会忘记;为抗战事业默默奉献的斧楞山功勋岩洞自然也不会被人民忘记,伟人曾经说过:“忘记历史就是背叛”、“忘记老区就是忘本”。

    此次活动将红色教育与公安法制业务深度结合,让党员民辅警在历史与现实的对照中强化了使命担当。大家纷纷表示,要把此次学习成果转化为提升执法质量的实际行动,以更严标准做好案件审核、更实举措服务基层执法,用法治力量守护群众安宁,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法治建设中持续延续。(平安四子王旗)

    举报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